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这次教育活动主要聚焦在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浮夸是一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的思想工作方法,是为了获取或保全个人、小团体或局部地区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建国初期的浮夸风曾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笔者近年来对近十位不同地域的乡镇党委书记进行了深度田野调查,他们认为,其所在基层组织,或其周边组织,都曾虚报或谎报数据。在GDP、财政收入与国民收入上,基层组织出现邀功式、无奈式、联合式、攀比式等浮夸现象。其涉及时代背景、GDP等经济考核指标,指标考核与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挂钩,统计部门独立性不够等外在原因,以及领导自身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主观主义思想工作方法和偏离的价值观与政绩观等内在原因。这次全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突出对这四种浮夸现象进行教育,让基层领导干部牢固地筑起抵御浮夸的思想防线。
1 C8 a! q- l6 p4 Q6 x& O( g
0 U3 T( A: }- k% y& {+ _! T5 m邀功式浮夸- \; G* ^7 N$ N# t& W& G4 [- C
5 C' I2 Y8 w3 ~
邀功式浮夸是指领导者在追求政绩过程中形成的浮夸。这种浮夸可细分为自觉浮夸和不自觉浮夸,自觉浮夸是有意识地进行浮夸,不自觉浮夸是无意识地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浮夸。不自觉浮夸更多表现为领导者过分夸大主观条件、主观努力和其他有利条件,对事物的规律性,尤其是经济规律认识不够,提出不切实际的口号、目标与指标等。例如,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已进入多重转型快速发展的关键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不断改进,创新型经济将渐渐占主导地位。但这种转型幅度与创新型经济发展规律,很难把握,有些地方领导仅凭主观意志和良好的自我感觉,仅为追求政绩,追求GDP总量,不去探索新型经济规律,就提出不切实际的GDP发展目标、经济翻番目标,或其他高的经济指标。这种浮夸背后的根源是领导者有骄傲自满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又受经验主义、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影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没有深入调查研究。自觉浮夸表现为夸大和虚报GDP总量、财政收入、国民收入和制造形象工程等,甚至在民生工程上大做文章。这种浮夸幅度较大,领导者不是没有能力,也不是完不成任务,而是好大喜功,盲目追求政绩。它不仅在GDP等经济指标高压下会产生,即使没有经济高压指标,追求政绩的私欲膨胀,也会产生。其主要根源是领导者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发生扭曲,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和群众路线。# Q! P: |/ z( D' Q% m3 q/ M# o1 p" i% x
! J4 Z! p8 `- D- Y. E |无奈式浮夸) ]# t( B) q# v' n9 T4 ]" B* r
. u7 `7 ]* G0 Y; }9 h, _4 s 无奈式浮夸是指领导者无法完成GDP等高压的经济指标时而进行的浮夸,是一种有意识的浮夸。它的主要根源是高压的GDP等经济指标考核。领导者往往因为自身能力、环境、条件等多重因素不足导致无法完成高压的经济指标,出于自身保护,而无可奈何地按照GDP等经济指标要求虚报、谎报政绩。这种浮夸主要体现在GDP、财政收入等高压的领域内。浮夸幅度往往就是高压指标要求与事实绩效之间的差距,差距越大,浮夸越大。毋庸置疑,如果高压指标越大,浮夸也就越大。目前,这种浮夸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例如,一些比较落后的县或乡镇,在一定的地域内,它们面临着同样高指标的考核要求,由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领导自身能力差异等种种因素无法完成上级指标,而被迫无奈地虚报或谎报数据。这种浮夸的主要根源是领导者自身党性不纯,先进性不足,缺少实事求是精神,为了追求自身虚假政绩,追求自身晋升与荣誉等,不惜虚浮夸大,牺牲人民利益与国家利益。5 I( a* i+ j5 R X4 _
% m1 R. x, G1 B7 m: n
联合式浮夸
% j: n' n- r) r1 J; ]9 j: R3 `
) B5 \+ q( l, P6 _# f& @ 联合式浮夸是指领导者无法完成高压GDP等经济指标时,部门与部门、领导与领导之间联手进行的浮夸,是一种有意识的浮夸。这种浮夸与无奈式浮夸有相似之处,都是在高压指标无法完成时,无可奈何地虚浮夸大,是一种被动浮夸。它的最大特点往往是地方县级政府、统计局、乡镇政府联合造假。幕后的主要指使者往往是县级核心领导,或指示,或暗示地方统计局按照上级指标要求,闭门造车,制造两套数据,两套标准,一个上交给上级,一个真实数据供地方考核运用。地市级政府获知县级浮夸的政绩数据,有时虽然明知有假,但为了本市的形象与绩效,为了自己的政绩,往往睁一眼闭一眼,包庇县级浮夸。这样就出现了一方面是层层分封,层层高压,另一方面是层层包庇,联合造假的奇怪浮夸现象。这种浮夸现象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时期曾大量出现。这种浮夸造成危害更大,不仅导致数据失真,给国家的宏观决策上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而且,这种地方基层集体造假,更易造成宏观政策的合法性丧失,形式主义盛行。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浮夸现象,主要体现在GDP领域内。9 ~% d6 U) y% \% y5 w
- E( H) a3 X' O攀比式浮夸: J5 N# ? T) N" }9 L4 M
/ g- s9 k- Q* o2 i" `: p$ T
攀比式浮夸是领导与领导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攀比形成的浮夸,是一种有意识的浮夸。这种浮夸与前几种浮夸有很大区别,它的直接原因既不是GDP等经济指标的高压,也不是完全为了追求政绩,而是出于不平衡的心理横向攀比形成的。1958年的浮夸,之所以速度之快,范围之大,很大程度上是横向攀比形成的,你夸我也夸,不夸白不夸的心理盛行。其主要根源是领导者党性不纯,立场不坚定,自律意识不强。攀比浮夸也非常可怕,如果对现有浮夸治理不力,打击不够,攀比者机会成本小,那么浮夸的作风很可能泛滥成灾。作者:徐敏宁 陈安国
9 z: J9 _/ J+ D8 T0 `- G' Y/ u$ m n/ l/ V' I0 {. p* e
8 O: P5 y, R$ H7 R% X9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