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贾陆英老师继续在老秘网QQ群“重温经典读书会”与大家分享交流《论语问答录》第八章。当时秘友们正热烈讨论着到YY开设老秘网语音频道(YY群号:1979942) 事宜,贾老师一开讲,立即转入新的话题,贾老师的号召力由此可见一斑。老猫前两日出差,昨晚很迟才到家,刚从聊天记录中发现了这次讨论,现整理如下。
9 }! @) Z/ o- l8 N- s3 d
6 ]- d( B4 K7 l a贾陆英:
! j. w- {) X/ s; H
) {: n. b: _6 F咱们今天学习讨论《论语》学而篇第八章。& \# y* }0 k/ t3 \
. M* @; [9 X" k: J" M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2 q& I( Y2 l# @ m1 a
$ r% G- r( `" W5 E `1 k固:拘泥,固执。无:通毋,不要。惮(音dàn但):怕,畏惧。! n$ |+ m. k) _* C; M7 r/ ~
, y# p4 @6 q4 [' l% Z* u9 M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善于学习就不会固执己见;做事要以忠诚和守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正。"
* p4 s( z3 P1 O. V, J9 R& a0 n8 @& R" {/ ?. Z& f( i
问:本章对君子提出了哪些要求?
2 h& I5 c. T8 }& j9 E. x0 t3 B! G8 V0 D/ y. e+ \2 z7 j/ c. `; h6 v
答:本章中的五句话,是孔子提出对君子的五项要求:一是要态度庄重,二是要善于学习,三是要诚实守信,四是要见贤思齐,五是要知错必改。
0 S% @% P& x7 T' a: x( S3 P君子,古时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上位的人,二是指有道德的人。《论语》中的"君子",上述两种含义都有,但主要是指有道德的人。君子,是孔子理想中完善人格的代表,也是他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论语》论及君子品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3 X. A4 a, x! `6 Y/ _- @+ v, ^7 b
问: 把学则不固的“固”字解释为拘泥、固执,依据是什么?
4 P# _- V0 }5 E" x: f4 {5 p6 N* c1 O2 A0 L
答:《论语•子罕》记载的子绝四:毋意,指不主观臆测;毋必,指不绝对肯定;毋固,指不拘泥固执;毋我,指不自以为是。学则不固的“固”字与毋固的“固”字应为同解,强调君子只有善于学习,才不会固执己见。
4 V" s/ U6 R7 l' I' R) ^4 t' Q
. Y; N8 e2 N: m" N3 G, h问:“无友不如己者”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吗?* }( q1 R$ X2 R2 p- D& S) y: {1 Z
6 @8 f! F# D% E+ E5 i答:不如己者,指不如自己的人。交友是为了辅助自己修养,告诫君子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体现了见贤思齐的精神(当代著名学者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作注说: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择师,必择其胜我者)。另有一种解释:如果大家都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友,你愿与他交而他不愿与你交,就会找不到朋友。所以"如"是似的意思;不如己者,指不和自己同道的人,所谓 “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 Z0 n- M( ^' W
0 f% }; N1 j, _0 a' k
$ S6 o% r2 F, B" F0 P C
夕惕若:
5 ]- ?/ Q) Y5 y( d/ X# n4 m5 W: n' M' [! q* G
说到过而能改,我想到《了凡四训》里,也有类似论述: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学则不古——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2 z/ f- @/ ]' R! {6 _9 O
# f6 k4 d, r4 [贾陆英:! i/ v, b8 U+ i* ^3 k# W
* y7 Q. r4 t, D6 D# T) j" W谈谈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吧,古往今来分歧很大。
) |- k& P2 P+ P" J! A# f$ @( y; Q' e! `6 @4 l: E
业精于勤:% R |; m$ H4 E# f% U% O
: @) c& t. k0 N1 T5 u" K
夕兄痴长我一岁,然胸襟之宽广,学识之渊博,思想之深邃,在下难以望其项背!) ^* X; t: ], ^9 T8 o
2 {! @' I: @* @2 `9 Q' k夕惕若:8 i' Q7 K& u6 c+ M' J1 k2 h
]/ B3 r& v4 O& o$ h, a% j
说到无友不如己者,贾老,晚生倒是有点看法。人各有所长,所谓不如己,应该说的是某些方面不如己,这世上没有一个完人,能够做到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只要有别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就值得“友”。孔老夫子自己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用的是“必”这个字,说明,孔子他也认为有些人是值得他学习的,并不能说一个人完全没有值得“师”,值得“友”的地方。如果按照第一种理解方式,人人都去和比自己强的人交朋友,这本身就不符合逻辑,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既然不友不如己者,双方必有一个人不如另外一个啊
4 l1 Q# s' }4 ?; R! `
; i$ W$ ~) k1 j; Y* ~贾陆英:
1 S& f9 v& ]2 Q4 S0 Z0 Y/ d: R, u- H* _) ?
我这里举出两种看法,恐怕还有别的。只要有别人能做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就值得“友”——我同意。
% @' [- M- B' m# A! [# l那么,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解释,有何看法?2 q4 x c% l- ?& P5 s% w2 `
9 d4 z% J" Y( m x9 K3 G+ X5 [
夕惕若:
: H/ E7 D/ h1 Z. o7 q u) R$ X1 H1 }- g
首先,我觉得这种解释有点牵强。其次,我觉得这种解释也不符合君子的做法。君子和而不同,因为道不同就完全不“友”,近乎偏狭,没有“和”的意思了。周总理在万隆会议也提出求同存异来了呀。我觉得呢,这句话的解释应该是。不去学习不如自己的方面。这个者,只要不翻译成“人”,就好理解了+ @( P c. [) h: ?
交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贾老,您看我这个解释,是不是有投机取巧的意思啊?那我大胆猜想一下,古人是不是对朋友的限定比我们今人要严格的多呢?他们所谓的朋友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知己" i7 P# s, U7 q8 k/ T
) [; K0 c a8 a$ I) m无心随风:
- j3 i% k: q3 G* n0 S
" J% {! Q) P k, v. |关键在无友不如己者的“如”字何解?能解释为“若”吗?不交不同己“道”的人8 b$ F8 {5 Q7 g, u( L" x6 m+ F2 l
y" q8 r5 y) E- n, U
贾陆英:
7 a- X% w& w3 @+ P' j3 i8 |. B6 L# Y1 `
我还没见过这样的解释。或者如钱穆先生言,古人择友的观念是择友如择师。或者,友的概念是道友。而和的概念要广泛的多,包括道不同者。
: }$ H/ J3 ?# D, c8 j' N, p4 E' {( {0 B# e
红豆不惑:* B; X1 `( g' Q2 _% e- Q1 q
4 V6 R1 _2 |' C同意“择友如择师”
. D+ A4 W6 w( O& }9 r! `' n1 n& A* }. p0 g7 o7 S
夕惕若:/ Q0 _4 ~& @/ f% r; [& v8 A
! \& H6 h8 b9 l9 B
如果解释成若,那意思就是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解释成像,意思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F/ J" [6 J/ T# L T
& u" ~/ U- A+ {1 G% i0 X
贾陆英:) J" t9 ]4 o$ Y6 V# l3 m$ b- N8 M
- t2 b; Q8 [( k* e$ f. s M
此句中,前有友字,后面的者字相应地还是解释为人好。* O! _. |. r" B! P
/ n/ ~1 P# _* W/ y4 \# D9 A
夕惕若:- S3 ^1 u5 U( b- x9 Y% x) s+ O
9 f) V$ U" C) n+ f) C* H: f& n( G- l如此看来,我前番的解释不太合理
1 C, T* _) Q& ^
; E# M. }% T6 \7 |) z3 y8 S5 e贾陆英:
0 i& T! i8 P2 _0 E8 H3 p4 u( o) y1 y! Q
和而不同,不同者道不同也。与友不是同一层次概念。0 p% h7 ^+ {7 `* l4 o" f
. J/ E& c) T* a' r潜龙: v9 V2 i( z2 ^4 s
* R% x/ M H( K7 @( h
孔子还说过,:“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学习论语切勿断章取义,一定要通读全文把握孔子的整个思想主张后,再来分析具体的章节,避免产生误读
0 E+ @) _, r$ P7 z) b; j8 D
; |: O$ |" `# y; O业精于勤:* ]5 \& U+ Y* N" m: O( \& Z
5 H) K! I% r" a; x' K7 ^无友不如己者,应该是“不交不如同自己的人”。如,解释为如同。《两小儿辩日》有云:“日初出大如车盖。”
6 a& E# a5 J$ @# v; s% P; h6 i q
7 D: i% ]$ J- Y; G$ Q7 |8 Y6 F潜龙:, t5 R+ b& k- l
; \! g; y0 N" j3 M$ s/ K0 m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很难与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结成深交。
/ N! h) J' O% w; x3 ]5 s# V3 w- \. g) N5 v' K! q
夕惕若:
6 V% }/ r# j4 {5 D5 d) I1 m' }: ~1 W n3 M% V5 ~/ q
我理解贾老的意思是,可以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往,但不结友。潜龙大人这番话,我也有看法,理解为要以动态的观点看待朋友,只要积极进取,是可以结交的
$ U) b: @1 _9 f g
8 U( }6 F& ]0 w. q# ^9 p潜龙:- C. g# _, z. w% Q; K" f% T3 p$ Y
, [1 W1 M" Z7 Q) p% o2 Z好了,下面请贾老总结一下,稍后要调试YY语音,准备下周老夫的讲座。欢迎各地秘书朋友加入老秘网YY群:1979942(是YY群,不是QQ群哦)
! H4 w" [& F# `" x
3 m4 r; m7 M$ {- N6 _贾陆英:
% `- `* [' y# V" [1 t0 W1 A' l
- d* J7 C7 V% m$ ~孔子教人,交友要谨慎。友即师也,友即兄弟也。要总结,我看我举出的两种理解都可,的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S( S! k" g" O& e此句古今都有怀疑,是否有掉字,或笔误,已无法考据。本期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 K3 ]; T$ Z9 t7 i0 U6 |. T6 a# p" m/ ]5 g1 V4 m4 ?6 b- D
9 A2 F( K8 ]4 U7 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