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之二% G4 l1 l3 ~7 v& Z
杜甫
" H( Z# t6 i+ [( b- ]; q5 u; M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 l/ g# O! u, h8 b8 ^- G) _: L0 Z; _% I, A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7 c9 _0 M* E: h$ o" s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5 h' V' L% A+ g' _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2 B2 E" r# ^9 L6 d3 b. `$ i$ M, x. ^# {- m3 h) }
赏析:6 t G0 }8 M! I3 o
落日变幻着最后的金币,最后一次擦亮孤独的城池以北斗为鱼钩,浑浊的老眼一次次钓起长安。猿声啼破眼眶,钻石晶莹而易碎,八月浮槎虚幻,天河遥远异乡人没有归程。冥思者幻想着尚书省的画壁,而疾病而城头清笳总是将美梦吹破!藤萝拴住石头却拴不住月亮——这巨大的针空牵引着无数银白丝线,在芦苇之上,开始缝缀又一个因忧患和怀念而凄寂的夜晚。" v" }/ M, a8 c3 T0 F2 s( L' L* |! n
0 C8 k3 p/ D& c: j% F, u
# R; G `0 I- e8 I: d& p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 e) a9 `, ]0 v' d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 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句,是组八章的纲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历经艰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州,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慨丛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长安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诗人忧国忧民,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 “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密交织。槎指木筏。% b! R, T' N$ j) h
( M @- g( b" _ x) L0 ~
& ^: i" @* A3 l9 y2 S) `7 @' H e4 ~+ d0 f, v. h. M: B+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