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理论文章?肯定不是“长、废、老”,更不是“假、大、空”;多数也不是空灵飘逸品,或像小说那样通俗易读。那是什么?, F2 d2 m# F3 {. E" K3 m5 \ X b& q! e
; K1 B2 o% W# H. @# r$ ]2 W9 U 恩格斯评价《资本论》时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 ?8 X% [1 @% E( L! W) J! f1 v
1 ^1 g) s. Q6 p9 Y) A; \- e 列宁这样评论《共产党宣言》:“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
) q! v" o! E. W1 s' H' Z" `, V: M- z C( R+ Y
他们都用一个关键词,透彻。我们判断理论篇章好不好,同样可以用这个重要标杆:透彻不透彻。
9 }& P* h& [% C6 Q9 a! n. J/ [3 m- E& K, {/ O* T2 W V) n
透彻之于理论的要义,在看透、想透、说透。0 z, c3 B' q5 m* V* F
8 s/ K: j% U* d* @ 看透,就是洞彻客观对象及其关系。马克思是看透了存在与意识关系的,认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掩盖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后者对前者有反作用。这么看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成立了,与康德主义、黑格尔主义以及一切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彻底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巍然伫立于世界思想之巅。宋代张载曾言:“须透彻所从来,乃不眩惑。”看透了,澄明了,自然“不眩惑”。看不透,“眩惑”中,贸然为论,倚重本本主义,纸上来、纸上去,容易“假、长、空”;看不透,即使“假、长、空”,也解决不了“不眩惑”的问题。自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 C! d5 S5 Z+ _3 d: n& G
4 z! E$ }$ f" u2 k 想透,就是想明白、想得深、想得远。理论的主体是思想。思想家是“想透家”,不想透不罢休的人。何谓想透?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给出明确答案,就是有的放矢,合规律合目的;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毛泽东对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关系是想透了的,认为两者必须结合,结合最好,结合有利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有利于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这么想透了,形成了当时中国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解决当时困扰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赢得政权,取得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成功。6 |$ e/ I) _: e" J4 p8 B, {
; n- \7 ?1 C5 T 说透,就是说清楚,说明白,让人一听就茅塞顿开,一看就豁然开朗,从茫然或知其然到以为然、深以为然。关于计划同市场的关系,这个20世纪最大难题之一,邓小平是看透、想透、说透了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与计划和市场作为手段的关系,他彻底地说清楚、道明白了,为破解这个世纪难题画上圆满句号。+ y' o* A+ x9 A$ F" V- ^3 v
) g, w5 W% o+ V/ X% K
理论的透彻,或透彻的理论,看透是根本,想透是树干,说透是枝叶。理论达到透彻境界,深刻、精辟、新意跟着就到,准确、鲜明、生动随之而来,如同常青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四季清爽,历久弥新。(张首映): A" z* A: U1 V/ P) u
2 w8 g1 g8 e7 h7 z.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