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别趣人生 于 2013-5-14 23:45 编辑 8 u7 T5 H& j$ g r9 d5 f8 y( r# b
+ T# E. l$ j$ v- ~+ E
我几乎一生从事文字工作。$ R' E% A, H6 e, o
! r6 u* W/ y% F6 M4 ]" d 我之所以走上这条路,之所以与笔杆子结缘,大概和自幼偏科语文有关吧。
. K2 e9 G1 ^5 w8 [4 s, I s+ V: u8 R. W# m; D P2 E& b" E0 {/ Z2 b
我从小学到中学,都是班或者级里的语文尖子生,文史知识面比较广,被同学称为"杂家"。小学时数学却没学好,到了三年级连加减乘除都掰拉不清楚,只是到了初中才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很赶了上去。& C9 N4 u6 O" H: Z, C* x6 d* Y* Z
2 w, ? r" }' Z% }. S' b, f' w
从人物对我的影响来说,使我偏文或向文发展的主要有四人 :3 y* {7 L! E% m$ g( ]: r1 W: E
( Q# j% e, \+ [
第一位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万志云。由于父亲闯关东,我自幼跟着母亲在祖籍山东鄄城生活,有失严教,小时候的我很调皮,没有我爬不上去的树,没有我养不熟练的鸟,没有我打不过的小孩,是驰名全村和全校的调皮鬼、孩子王。入学后,当时教我数学课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马老师,是个血气方刚的小伙子。由于我比较顽劣,他对我管教比较严,说我我不听就训我,再不听就揍我。我能打过小孩,但打不过老师,唯一的抗争办法就是你上课我不好好听,结果数学课成绩落了下来。而教我语文的也是我的班主任万志云老师,是个长得白白净净的女教师,十分关心我喜欢我,她走哪里就把我带到那里,甚至外出开会也带上我,困了她就让我在她床上睡觉,我简直成了她的孩子,她在我心目也是一个受尊重的师母。我对他的报答是:她上课就认真听讲,她的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使我入心入脑。所以,我对语文有了偏爱。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每篇课文我都能背下来。教作文时,她讲记叙文的三种开头方法(开门见山法、景物描写法、抒情法)。课堂练习时,要求学生任选一种方法写作。我能在很短时间內三种方法全做。她极为赞赏。升初中时,县里统一作文考试题目是《两三个人的两三亊》。我以独特的写作方式,夺取了全县文科状元。至今,每当我回忆自己的成长道路,都会首先想起万老师。但是,近五十年一直没有见到过她,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几次打听想见她都未能如愿以偿。+ k2 M1 p% l+ w' N z+ Z" ~- }
+ w. M) i/ _+ i3 b6 ^+ u8 u 第二位是我初中的语文老师聂振铎老师。他是全县教育系统的优秀语文老师。他讲课斯斯文文,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富有哲理。我在他那里学到了不少文学及写作知识,特别是议论文的写作。由于我在小学时的语文功底很好,我在中学里的文学成绩也比较突出。所以聂老师特别喜欢我,对我关爱培养有加。学生每星期一次作文,聂老师都对我的作文都认真批改,并且几乎每次作文都在班里传阅。这也更激起了我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我的家离学校只有一公里左右的路程,但我星期天很少回家,都是在学校里读书。特别是看了不少名著及人物传记,差不多一个星期能看二十多本书。我曾试探写过小说,一个星期写了一小本。至今还记得老师批改的几个字:“大有前途,努力啊!”我在学校担任团总支干部,当时在学校算是学生最高级干部。在接收新团员宣誓仪式上,我曾作诗:“团的大门永敞开,优秀青年走进来。共同建设新社会,贡献砖瓦和良材。”后来,这首诗被发表在县里的教育通讯上。" G' ~% C# B) `7 l: V# u
) S0 T: V- I! h5 t6 a
第三位是我的舅舅邵振学。我的舅舅文化程度不高,听老人说他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在乡粮站当过会计,聪明伶俐,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刻苦好学,喜欢写作,并自学成才,被录用到山东省省报《大众日报》社当记者,发表过不少有影响的文章和深度报道。由于亲长关系,我小时候十分关注《大众日报》,经常在该报纸的字里行间寻找他的名字,寻找他的文章读。我为有这么一位舅舅感到自豪。后来,他到中共山东省枣庄市委任秘书长,再后来任山东省第六届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不久任联合会党组书记,退居二线后任山东省政协常委。他当记者时,我正处在启蒙教育阶段,听家长说他写文章有稿费,一个字一分钱。在那个年代,一分钱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娃心目中,份量是相当重的,不亚于我现在有一百元钱。当时我想,写一个字就给一分钱,这个职业真好。“笔杆子”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舅舅很忙,我几年也见不到他一次,他也没有亲自教育过我,但是他的职业影响了我。. c' L$ X. F! K- o+ p
" s" Z: t( T5 |6 Z$ F8 Q. [. J( w
第四位是我同村里的一位长辈王精朝。王精朝大学肄业。我听说他是由于“出身不好”被遣返回乡的。那个年代埋没了不少人才。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为人诚恳,处事谨慎。当时,他是我们村里最大的学问家,尤其擅长文学。当时我正在上中学,又值“文革”动乱,学校被迫停课。我闲来无事或在乡村的夜晚,经常和他聊天,谈天文,谈地理,谈历史,谈文学……只要是我们两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总是谈起来没有完,探讨起来没有完。论辈分,他比我长一辈,但我既把他当做长辈、师长,又把他当做朋友。他把他的大学语文书借给我看。当时借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我如饥似渴地读,感到十分新鲜,十分开眼界。他那些课本里的古诗词,我至今还能背出好多,当时还模仿着写了不少古诗词。我后来喜欢读、喜欢写古诗词,王精朝的人品、文学修养以及他借给我的书,对我的影响极为深刻。4 o7 W# _8 N* p1 {' t2 }# C$ K
4 e e5 O! S4 o2 w+ Y ~! Z
抚今追昔,感慨无穷。这就是我一生与笔杆子打交道的渊源。我在2000年10月8日和2013年1月10日,曾先后作了《偶感》和《退休追忆》两首诗:
8 N$ p- w" ]0 D7 \8 {
, a. A, k- |0 V1 }8 J& D4 a1 {4 D1 D偶感
2 a# a+ _( U) X4 f9 T奉命笔耕三十春,不负事业不负亲。
?6 z+ N6 U2 X' d诚赴下企问真情,恶对上司报假音。
~0 e' W4 u8 H; w- J常向山水觅佳句,偶到纸砚寻帖临。; Y/ |7 N3 `# p- W- ?$ \! G
名利地位身外事,荣辱不惊是开心。: E4 B M5 }/ s! a( n9 e* X
; Y, ?5 i& C) O& `2 t
退休追忆
1 s8 y9 P/ a) b# ^% Z村娃应招到石油,转眼已过四十秋。0 S0 W) R+ {8 L& V+ a
勤奋事业多磨砺,淡泊名利少奢求。
; r1 \; v! B7 I4 f施助甘为铺路石,耕耘乐作躬身牛。
0 z& ]& _- j u! R: M8 b! r: J常著诗书别有趣,心宽自然无烦忧。
4 g0 O$ A/ b n! i! K$ f# D 8 q5 ^. T- W* j% l
以上这两首诗,是对我一生笔杆子生涯的回忆,是我的性格和品质、事业和工作、兴趣和爱好的流露,以供读者对作者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