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以前,辞官不做,弃高位甚至视王位若敝屣的事例,并非偶然,亦非罕见。 + y! L9 ]4 c3 {# C
许由辞王位。尧听说许由是个贤人,便欲将天下让给他。许由听说后,坚决推辞,并跑到颍水北岸、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后来,尧又派人给许由带去口信,说想让他担任九州之长。许由觉得这个口信不但侮辱了他的清高,还污染了他的耳朵。因此,当尧的使者走后,许由马上来到颍水边,用河水清洗耳朵。 8 w. Q/ T$ y2 O8 [" P/ J4 V
子州支父辞天下。尧让位于许由不成,只得再访贤人。他听说子州支父是贤人,就向他表示让贤之意。子州支父说:“当天子,这我本该答应。但我正生病,眼下忙着治病,无心治理天下。”遂向尧告了病假。 & n* Q J1 w* U9 ~2 I8 `. W
伯夷、叔齐逃位。伯夷、叔齐是孤竹国的两个王子,孤竹国王立叔齐为太子。国王死后,叔齐不继王位而让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便逃离了孤竹国。叔齐见伯夷出逃,自己也不继承王位而出逃了。 6 l7 B P1 r$ r9 j) d: V7 b: w
王子搜厌继王位。王子搜是越国王子。越国的三代国王都是被人所杀,所以王子搜不愿意继位为王。到他继位时,他跑到山洞中藏了起来。国人无君,来到山洞前请王子搜出山,但他坚决不肯。国人无法,便在山洞口点燃艾草熏他。王子搜只得出洞随国人回去。在路上,王子搜仰天大呼:“王位呀王位,难道不能舍掉我换个人坐吗?”
% C, l& h9 G( K( E/ Y, C 这些故事令今人百思不解。历史上,花钱买官者有之,作假骗官者有之,厚颜讨官者有之,用良心换官者有之,溜须拍马求官者有之,踩着别人的身体、头颅升官者有之,得官如获至宝、丢官若丧考妣者有之……为什么还有这些对当官如此反感的人? * Q/ c0 j7 x, B+ @) F
是他们品德高尚、境界脱俗吗?非也。《吕氏春秋》多少点到了问题的实质。书中认为,圣人珍视生命。他们的耳虽欲听美音,眼虽欲观好色,鼻虽欲嗅芳香,口虽欲尝滋味,但都以不伤害性命为限度。一旦他们觉得对生命有害,便会止住欲望的扩张。子州支父辞让天下,是因为天下虽重但他不想因天下而伤其生命。王子搜不愿继位为君,不是厌恶为君而是厌恶为君之患。
$ U/ e+ J" [& c# K+ Q" L% m1 _% A 为官所得实惠不多,所付代价不小,正是那个时代官位甚至王位吸引力不强的原因,也是那些人辞官不做的奥秘所在。后来,官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甚至还能荫及后世子孙,实惠越来越多,对俗人、庸人、小人的吸引力也就越来越大。 3 h' K& L$ @: G, K* I: r$ @
官者,管也,公也。当官,是要为公众管理事务的。什么时候,当官成为那些卑鄙之人避之犹恐不及的讨厌之物,而不是他们趋之若鹜的目标;是那庸俗小人想起就头疼的累赘,而不是他们垂涎三尺的肥肉,“官”的本意就算是彻底恢复了。
+ Y; G i( Y: w. _7 K( k# N
8 z* \. u0 |3 Z0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