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性质使我平时经常看到全疆各地报来的文稿和课题调研报告,应该说有很多文稿的质量是好的,结构合理,文风生动活泼,行文流畅,让人看着不觉得累,而且开阔视野,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也有一些文稿的质量不高。有的文章写得太笼统,没有联系实际,总觉得似曾相识;有的写得很刻板,读起来很费劲;有的很不注意语法修辞,如句子中成份缺失等,甚至有多处的错别字;还有的不注意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等等,总之,文稿写得很“糙”。这样的文稿,即使里面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也很容易被搁置一边,不会被刊用。如果是课题报告,也不可能获奖。还有的是既没有调研,也没有对哪件事情、哪个问题有深入分析和思考,只是东找找、西凑凑地制造出一篇“文章”,其结果是没有主线,没有灵魂,做这样的“文章”,只能是浪费时间、浪费纸张。在评审去年的课题时,有的评委就指出某些课题报告存在着拼凑问题,当然,如有意抄袭,就不仅仅是文稿本身的问题了。因此,从去年开始,我们提出要树立精品意识。要真正下功夫调研,下功夫分析,下功夫写作。篇数不要贪多,文章不要贪长。宁可少些,也要好些,要力求篇篇是上品,甚至是精品。怎样提高调研工作水平和文稿的撰写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到这样几点: 2 c. o' f7 e+ P k # V; N. I! [1 c! s: C9 a' h' i: }: ~ 第一点,要出精品,必须深入调查。要真正深入下去,问题在哪里就深入到哪里,对所要了解的情况,追根溯源,掌握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没有深入的调查,不掌握第一手资料,就不可能写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的东西来,甚至还有可能写出错误的东西来。上次会我们就提出信息打假的问题,有的地州为了增加信息上报的数量,或闭门造车,或偏听偏信,又不深入调研,上报了假信息,给工作带来麻烦。这方面我看到过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清华大学与新闻本科班的同学座谈时讲的一番话。他讲: F/ B0 a/ f2 g
) B. ^( F' W% Z; a4 o0 x
" s4 C# }" y3 w) \现在有些报道夸大到荒谬的地步。以前有些报纸联合采访过优秀法官谭彦。有的写道:“一辆救护车呜呜叫着,从法院里开出来。路上的行人停下脚步,担心地说,恐怕是我们的谭法官又病了。”真是胡说八道。还有的说他“肺部烂得像蜘蛛网一样”。一点医学常识都没有,人要那样还能活吗?还有的说他身体虚弱,“办公室在5楼,他每天上班就像爬万里长城一样”。那可是见了鬼了。每天都要爬万里长城?如果真是那样,那他的领导也太不是人了,就不能给他调换到一楼来?我自己也有教训。1956年辽宁省举办一次文艺汇演,省委宣传部的领导说瓦房店纺织厂的歌咏队不错,让我去采访一下。当时时间来不及了,无法去现场采访,他便让我去找歌咏队的队长。那位队长能说会道,说什么“我们车间里到处能听到歌声”。我就写了一篇稿子《车间处处闻歌声》。很快那个纺织厂的群众就来信举报,说这篇报道的作者根本在胡编,第一他没来厂里采访,第二,车间里根本不允许唱歌,那样是违犯劳动纪律的。那时我刚刚被评为一等先进工作者,马上就被取消了资格。我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个教训,后来写稿件,一点也不敢马虎。我1969年插队落户,去了一个非常穷困的山村。我问那儿的老队长:“这么个穷地方,怎么才能变化?”老队长说:“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大包干。”我当时大吃一惊,心说这个人觉悟怎么这么低。当时正猛批“三自一包”,大讲阶级斗争。我对那个公社社长说:“这儿的人思想觉悟很低,要好好教育。”社长只是笑了笑,什么也不说。可十年以后,事实证明,真理掌握在谁的手里?是那不识几个字的老农民!因为农民是第一线的实践者。历史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这儿。为什么要讲深入群众?因为不深入就不能了解真实的情况。现在的假话太多了,前年我还写了篇文章,叫《人到七十学听话》,你要不仔细听,就很难发现什么是真话,什么是假话。 $ w( x, ^* @- |1 Y* K8 ?5 `+ p3 g! [# S/ n$ M1 }1 E) q
/ s; U; E! v' }8 F* ]3 S- F
虽然这是对针对新闻写作讲的,我觉得对搞好调研文稿写作也很有启发。现在,我们几乎每天都收到一些基层同志撰写的文稿,信息就更多了。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单薄,调查不深,素材不够,分量不足。说是信息,他又往深处挖了一下;说是调研文稿,很多问题却又只是蜻蜓点水,甚至一个问题也没有谈透。这就反映出调查得不深入,应该调查的没有调查,只是把现象往那里一摆。这样的文稿价值就不大。 0 I" E3 Z9 m* W. A' Y( ]- i2 l+ u
6 v, {7 m2 r& w8 X. L1 n; }1 o+ s
. U f- \8 V8 W6 a 第二点,在深入调研的同时,还要注意抓准调研中的重点问题,就是要注意解决好“写什么”的问题。我认为,抓调研重点要注意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因为有些问题从大局上、宏观上看是重点,但具体到你这个地州、县、乡和单位就可能不是重点了。即使同是县一级,不同的县调研工作的重点也可能不同,这就需要你对自己县的情况以及你这个县在整个地区、自治区所处的位置有个基本的了解,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要有宽广的眼界。眼界宽广是搞好调查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应当努力提高的一种能力。平时我们也经常收到这样的文稿,如县乡一级的干部撰写了一些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谈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谈西部大开发人才战略研究方面的文稿,明显感觉到作者对这方面了解得还不够,驾驭起来有些力不从心。所以说,抓调研工作的重点也是相对的。当然,有些工作多年来都是调研工作的重点,如学习问题、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培养选拔年轻干部问题等,也是大家都能写和写好的题目,而有些题目就是在基层工作的同志不容易把握好的,或只能是空泛地议论。这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工作中的侧重点不同。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上级部门工作的同志宏观上把握的可能就准一些,视野相对地开阔一些,信息渠道宽一些。基层同志有基层同志的长处,对实际工作的运作更了解,对下情更熟悉,在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操作能力也更强一些。所以说,如何把握调研工作的重点是相对的,这一点很重要。在把握好重点的前提下,下笔前还要注意拟定一个好的题目。我的体会是选题宜小不宜大。小题大做往往是好文章,而大题小做就不可能是好文章了。比如贯彻“三个代表”是目前的热闹话题,如以此为题来泛泛地讲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能就是一个长篇大论,对我们基层的干部来讲,就不好把握,不容易写好。但如选择某一个侧面或角度,选准一个切入点,就好写得多了。 " h/ v% X3 F' V+ l- r5 c/ v
3 |- n& a- P8 L4 l(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