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和几个年轻朋友聊天,谈到写材料有人说“现在材料还不好写?打开百度,搜个模板‘比着葫芦画个瓢’,真是太容易了”。其不知,百度并不是写材料的“灵丹妙药”,好的文章是“百度”不来的。$ {; f; F u6 P# r' M5 N5 V; y
) O. \8 n) }( q/ H2 S5 B4 l4 Q 百度网的名称,是从辛稼轩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语中得来,本意是苦苦追寻的意思。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更是将这句话理解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也许,我们写材料时大可尽兴地享受“百度”带给我们的无限便利,而不去管什么出处和本意,但是,请别忘了写好材料应该有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执着精神。
1 z; r9 a" n8 I+ H
3 K+ l! |) @" R( Z' w 好材料正像人一样,也是要有自己的“精、气、神”的。文字似人之皮肉是文之形,结构似人之肩架是文之骨,主题似人之神韵是文之精气神。文字和结构可以模仿,那只能叫“形似”。然而,不同的材料都是为了服务不同的主题而写,时间地点不同,具体情况不一样,即使模仿也能达到“神似”吗?
# c# {. l6 D7 v/ i7 W6 J) i! Y7 j6 M7 q( R% h$ ^# z, @
所以,百度只是写好材料的一种手段。百度来的材料,可以利用,可以借鉴,但是绝不可以依赖。倘若得上“百度依赖症”,不仅写出来的材料“千篇一律”,让别人读着索然寡味,甚至你自己都会觉得面目可憎,厌恶得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