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县以下基层党委、政府及其各类企业的办公室工作总量与日俱增。然而,据笔者所知,近几年来,基层办公室的秘书队伍出现了人才匮乏,流失、弃“秘”和歧“秘”等现象日趋严重。这种状况与当前繁荣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而急需强化基层办公室工作职能,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 I5 p9 k+ ~6 I
' r! b7 O1 c8 _$ R; z
据调查,当前基层单位,特别是乡镇党政机关和部分企业的秘书队伍与现阶段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有三个不相适应:一是秘书队伍严重不足。目前乡镇党政办公室包括行政事务、通讯报道等工作在内,多的只设2—3人,少的仅有1人,甚至个别乡镇机关根本没设专职文秘干部。苏北地区有个直辖39个村(居委会)、2个办事处,拥有4万以上人口规模的某农业大镇,办公室竟形成“断档”,看守电话的由冲茶、打扫卫生的工勤员负责。遇有文字任务,只能去其他部门请“客师”或由组、宣干部“代劳”。某县下辖的3个中型骨干企业集团竟没有专门的文秘人员和行政科室,其工作范围分由财会部门或由分管的副职兼管。每当上级要什么文字任务或发言材料,老板却慌里慌张,束手无策。二是秘书队伍工作移位。有相当一部分文秘干部在其职不在其位,或在其位不在其职。有的乡镇秘书被下派到村蹲点,或担任基层组织的实职;有的被抽调到后进单位搞“扶困攻坚”;个别乡镇甚至指派文秘人员参加“专业队伍”,抓计划生育、催交“两上缴”、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或帮助企业搞创收等;也有的乡镇遇有临时任务,诸如上面搞什么集训、有关部门会议活动、去外地学习等,总因乡镇负责人“没空”,也让办公室人员“代庖”,文秘人员成了“万金油”。三是秘书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目前乡镇机关有相当一部分文秘人员由小学教师调进或毕业学生分配,尽管文化素质有,但实际工作水平差。由于没有经过文秘语言规范常识的专业培训,知识单一,信息面窄,缺乏起码的业务技能,就连乡镇机关一般的文稿起草,工作汇报,综合协调,机关事务等都很难承担,与当前纷繁而复杂的基层办公室工作很不协调。1 j5 ?$ j# [! x, R1 e4 X& \ m
6 R, }' P4 U d0 h* [' a 当前基层秘书队伍出现的人才匮乏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社会、经济、政策和工作环境等因素综合分析,主要有如下几种原因。其一:被扭曲的职业心态。秘书职业本应是很高尚的,应受到社会的敬仰。但目前整个社会形势崇尚务实,往往受到社会上“不过是会动笔的穷秀才而已”的偏见,使秘书职业取向受到冷落。而众多的基层秘书人员更有共同的苦衷,“婆婆”多、关系杂、要求高、批评多、工作苦、收入低。进而对秘书职业兴趣淡化,欲另择新业。有的受社会影响,人在“曹营心在汉”,“三心二意”或“见异思迁”,思乐、思权、思钱、思走。某单位刚从外地引进一名持有大学专业文凭的新任秘书,经过一段“枯躁繁琐”的工作实践,尚未进入角色,便又钻墙打洞调出。某县有两个乡镇党委几次张榜招聘秘书人员,应聘人员却明显递减。其二,清苦的政治、生活环境。须知,秘书工作非常辛苦,也非常清苦,既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乡镇这一块,秘书人员工作量大,突击性任务多,经常日以继夜加班加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有的还累了一身病。但从事基层秘书工作的同志,一般工资福利偏低,住房条件较差。政治待遇更是不尽人意,目前选拔乡镇副职领导,大多由组、宣、纪监和科技干部中晋升,秘书晋升的有也少得可怜。这就势必影响部分文秘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或认为前途渺茫。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对秘书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对事业丧失信心,生活松松跨跨,工作疲疲沓沓,办事效率低下。有个别党委、政府职能的办公室,成了聚众娱乐谈笑中心,整天呈乱糟糟的“放牧式”状态,直接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其三,领导对秘书人员缺乏沟通、理解。乡镇的党政办公室,既是党委政府的参谋部,又是整个机关的后勤部,是书记、乡(镇)长的得力“耳目”,应该允分得到信任、尊重和爱护。然而,有些乡镇领导整天忙忙碌碌,对办公室态度冷落,平时很少过问办公室工作;有的只偏重于压任务、完成材料,而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疾苦体察和了解却很不够。有的老文秘干部至今还站在“党的门外”,曾长期与他同心合作共事、对他的政治、思想、工作和生活全盘了解的一位离休老干部,常开玩笑的叫他“李鼎民”先生;还有少数乡镇领导存有世俗偏见,民主作风差,不平等待人,对自己身边年青有为的优秀、能干的秘书,反而鄙视或存有戒心,不大胆放手使用,怕胜过自己。. v; y5 l1 D4 c